社區教育的“三全”特性(教育對象全體化、教育內容全面化、教育過程全程化)決定了它的涉及范圍大、受教人員多、形式內容廣。為此,社區教育學院充分整合縣域教育資源,大力開展公民素養、人文藝術、科普知識、養生保健、技能培訓等教育活動,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綜合素質及對社區的認同感、獲得感和歸屬感;同時依托“五中心”,驅動“五元共生”教育鏈,竭力實現“幼有所托、少有所學、壯有所為、老有所樂、殘有所靠”。其中 “早教進社區” 實驗項目呈現鮮明亮點特色。
一、實驗項目的推進創新
“早教進社區”是我院與蒲江縣北街幼兒園在聯合開展國家級教育科研課題《依托0-3早教資源,提升社區新市民素質的實踐研究》過程中推出的社區教育實驗項目。項目服務社區居民需求,通過開展父母課堂、親子游戲、早教講座、親子閱讀等活動,在指導嬰幼兒健康成長的同時引導其帶養人重視早期教育,學會科學育兒方法,從而提升社區居民素質。經過實踐和探索,取得了明顯效果,獲評“成都市社區教育特色項目”,成為“四川省公益早教示范點”。該項目創新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多方籌措,創建0-3歲嬰幼兒早教平臺
目前,全縣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基本滿足了三歲以上嬰幼兒的學習需求,但0-3歲的嬰幼兒教育基本處于未開發地帶。為此,社區教育學院整合多方資源,創建0-3嬰幼兒早教平臺。具體由政府提供場地,幼兒園釋放師資,社區教育學院負責早教室建設和管理。在縣城建早教中心,在農村建社區早教點,推進公益早教項目發展,填補了農村0-3歲嬰幼兒教育空白。
(二)依托0-3早教平臺,創新社區居民教育模式
俗話說千教萬教不如家教,足見家庭教育對嬰幼兒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帶養人是嬰幼兒早期成長中的關鍵人物,因此我們在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工作中,創新性地開展工作,將嬰幼兒與帶養人教育并重。
1.開拓路徑更新帶養人教育觀念。行為改變需要理念先行,做好嬰幼兒帶養人育人觀念的更新需要大力宣傳、科學引導。我們的具體做法:一是走進社區宣傳。針對年輕父母、祖輩帶養人準備不同的宣傳資料,并由早教志愿者深入社區、進入家庭,一對一操作示范、現場指導。二是利用活動滲透。以親子園活動為載體,讓嬰幼兒帶養人在陪同寶寶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早教活動的快樂與價值,同時在早教志愿者的示范與指導中不斷向嬰幼兒帶養人滲透早教新觀念。三是搭建交流平臺。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通過推薦網站、書籍,建立QQ群、微信群,媽媽日記,問卷調查等方式,為嬰幼兒帶養人搭建早教交流平臺。
2.開設課堂提升帶養人教育素養。傳統的親子活動就是帶養人帶著寶寶參加活動、領取資料,我們的0-3歲早教課堂,卻改變了這一傳統做法。在親子活動前開設“父母小課堂”,集中解決一個小問題或者傳播一個育兒新理念、新方法、新技巧。這種用時少、信息明、針對性強,易于帶養人理解和內化的“小課堂”,對親子活動作了很好的鋪墊。父母小課堂的開設,使帶養人能更好地領會活動的教育目的、意圖和作用,在早教活動中更加主動融入,積極參與,更加科學地指導、培育寶寶。
3.聯動多方構建早教服務網絡。我們依托縣社區教育聯席會,整合各部門資源,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區教育學院為龍頭,早教中心為主體,鄉鎮(街道)社區早教點為基礎的0-3早教服務網絡。目前已經在長秋、壽安、西來、甘溪、大塘等鄉鎮建立了五個早教點,我們的目標是在全縣十二個鄉鎮(街道)都要建立社區公益早教點,實現公益早教鄉鎮(街道)滿覆蓋。“早教進社區”實驗項目除了對嬰幼兒帶養人提供早期教育指導與服務,還對嬰幼兒帶養人知識文化的豐富、法律法規知識的普及、素質修養的提升同樣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4.開發課程提供帶養人學習讀本?楉椖拷M,結合社區居民需求開發早教課程,為帶養人提供讀本,豐富了嬰幼兒帶養人和社區居民的學習資源。編寫的《0-3歲嬰幼兒親子教育指導手冊》被評為成都市社區教育特色課程,并由四川少兒出版社正式出版。開發早教微課程15門,其中《讓寶寶獨立睡覺》、《讓寶寶愛上吃飯》獲全國微課程評選三等獎,《整理小書包》獲全國微課程評選優秀獎;教育志愿者徐姝麗、李寧等4人在成都市微課程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最具創意微教授”。
5.強化隊伍建設提高早教質量。提高早教質量,提升社區居民素質,關鍵是隊伍建設。為此社區教育學院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早教志愿者隊伍,這支隊伍由熱心公益早教的教育志愿者和社區居民組成,通過開展志愿者早教工作專項研討和居民義工助學活動,推進早教進社區項目實驗工作。一方面,我們采取“崗前培訓、明確要求”,“跟崗學習、掌握技能”,“觀摩研討、互助提高”等方式提升志愿者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家長義工、榜樣示范”,“寶寶值日、共同成長”等義工助學活動,改變了傳統意義上“早教就是幼兒早期教育”的做法,取得了家長(帶養人)和嬰幼兒共成長的效果。
二、實驗項目取得的成效
經過實踐探索,早教進社區實驗項目成效明顯。以0-3早教為契機,為社區居民素質提升打造成長生態,使其在帶孩子參加活動的同時,自身受到熏陶影響,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優化文明言行,提升文明素養。社區教育學院以0-3早教為平臺,牽頭統整婦聯、衛生、教育、司法等職能部門資源,共同為社區居民服務,豐富了活動內容,吸引更多社區居民主動參加活動,將現有資源效益發揮到最大化,同時很好地解決了社區教育中“召集難”問題。早教進社區,關注農村嬰幼兒家庭,打通社區教育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把溫暖送到千家萬戶,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早期教育服務,這種問需于民,貼近群眾的方式深受社區居民歡迎,教育惠民落到了實處。作為成都市“早教進社區”實驗項目的承擔單位,蒲江縣社區教育學院在全市開展的0-3早教進社區項目實驗成果,受到各級領導肯定和社會認同,先后被《社區教育》雜志、成都電視臺CDTV—1蓉城先鋒和成都電視臺CDTV—2求學直通車欄目采訪報道。編印完成了《公益早教進社區、教育惠民暖人心》匯報畫冊。長秋新村、兩河逸園“公益早教”持續開展,新建成壽安鎮五會村、甘溪新民村、大塘鎮雙石村三個早教室并相繼投入使用,“四川省公益早教示范點”落地生根。
日前,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兒童友好社區專業委員會主任鄒惟彥率專家組到長秋鄉考察早教工作?疾旖M一行實地觀摩了長秋新村早教活動,對蒲江公益“早教進社區”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決定將蒲江作為“兒童友好社區”試點縣,力爭在蒲江每個鄉鎮為未成年兒童建立友好社區,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指導與服務。我們將砥礪奮進,縱深推進“早教進社區”實驗項目,全力打造農村兒童快樂驛站,為蒲江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撰稿人:付艷 王紅宇 周年娥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社區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