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校十五周年小畫冊作序說起關于青松精神的形成
陳育寧
寧夏青松職業學校建校15年了,準備出一紀念冊,約我寫序。此前我對這所學校一點也不了解。有朋友告訴說,這是一所民辦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辦得不錯,適應市場,機制靈活,很有特色,得過不少獎。我閱讀了學校的有關材料,還有這本圖文并茂的紀念冊,有了一些印象,但仍然覺得感受不深,這個序不知從何寫起。
于是,我兩次訪問這所學校,特別是和這所學校的創辦者厚少凡校長作了較深入的交談,開始對這所學校有了認識。
我首先問厚少凡校長,你是怎么辦起這所學校的?厚少凡樸實的陳述表明,一開始并沒有明確的辦學意識,更多的是要生存、要就業。厚校長的父親是石油工人,沒有多少文化,但堅持供厚少凡讀書,一直供到1998年厚少凡從西安交大會計專業畢業。形勢的發展給青年人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厚少凡和幾個同學先后在西安、蘭州打工,最后落腳銀川,抓住當時學電腦熱的時機,辦起了他們熟悉又有興趣的電腦培訓。1999年,他們選用陳毅“青松”詩中青松一詞為名,掛起了寧夏青松計算機培訓學校的牌子,開辦電腦短期技能培訓班。但沒有想到的是,缺少資金、租房困難、手續不全、廣告被查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疲于應付。厚少凡和他的伙伴硬是一步一步堅持下來。
當經歷了艱難的起步之后,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給厚少凡注入了新的動力。短期培訓已不能適應,提升層次的長期培訓、頒發相應的技能證書以及學員的學歷要求等逐漸提到日程,這個時候已無退路,再困難也要前行。在他們的努力下,2005年正式批準成立了寧夏青松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寧夏青松職業學校),辦學規模擴大,設施逐步完善,機構和職能也逐步健全和明確,通過合作辦學、校企合作多種形式,發展中的問題也在一一解決之中。
學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厚少凡說,到這個時候,辦學的自覺意識也有了提高,分析市場需求、研究調整思路、提出對策措施成了他的主要任務。其中,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他們在三個問題上保持了清醒的認識和符合實際的選擇。
一是設什么專業。首先要摸清社會需求,不斷做出相應調整,不要失掉機會。自己的力量不足,就發揮民辦學校機制靈活的優勢,積極聯合社會資源、用合作辦學的多種方法解決。同時要研究專業發展的新趨勢。既使是已辦多年的計算機專業,也擴展和派生出許多新的專業方向,不跟進就會失去生源。當電力工業發展較快時,立即上馬電力工程專業,連續幾年畢業生都很搶手。職業學校不少專業女學生的就業存在困難,但有的就業崗住又需要女性。當辦起護理專業、學前教育和會計專業后,連續四、五年大批畢業女生的就業非常受歡迎。
二是培養的重點。當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時,學生的技能和素質就成了未來就業的主要保證,這也為歷屆畢業生就業后的狀況所證明。因此,學校對學生技能和素質的培養應是教育教學的基礎和重點,這也是職業教育本身所需要的。離開這個基礎和重點,單純追求學歷資格,是難以長久的。當然,學歷資格也是必要的,在條件成熟的專業,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逐步解決大專學歷的問題。
三是創新管理模式。針對一般職業學校學生家庭、個人經歷及素質方面的一些特殊性,解決所謂“不好管”的問題,引入軍事化管理的辦法,學習地方軍營,以軍人的紀律約束,以部隊精神感染。實施這種辦法,學生喜歡,管理規范,效果明顯。我以為,這些辦學的舉措,也正是這所學校的特點所在。
我問厚少凡,這15年來最深刻的體會是什么?他說,首先是要堅持,認定這項事業就要專注、傾注。往往在最困難的時候,希望就在“再堅持一下”之中。只要努力付出,就有收獲,天道酬勤;第二是要有特色,而且要保留和發揮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追求;第三是把握定位,步子要穩,這是教育工作的特質所決定的,不要邁得太大太快;第四是團隊的作用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我又問厚少凡,這15年來最大的困難是什么?他說,每個階段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我們就是在不斷克服困難中走過來的,F在學校發展了,辦學條件改善了,榮譽也多了,但新的問題和困難又出來了,比如辦學空間的局限,專業教師的短缺,管理水平上不去,資金緊張,還有民辦教育本身的弱勢等等。還是那句話,沒有退路,只有堅持。這樣想問題,也就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最大困難”了。
作了這次訪問,我很感慨。辦成一項事業很不容易,尤其是民辦教育。我對厚少凡校長說,你們的辦學歷程,使我看到了一種精神,這就是務實、堅持和追求,或者叫做青松精神。
報告了以上訪問的情況,似也表達了為這本紀念冊寫序想要說的話。未來的15年,對于這所學校的發展和提升來說,還會有許多新的挑戰。我真誠希望,厚少凡和他的同事們,繼續發揚青松精神,充滿信心地去迎接燦爛的前程。
2014年6月21日于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