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性、針對性的重要舉措。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隨著學習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變,發展方向由升學為主轉向就業為主,以及將直接面對社會和職業的選擇,面臨職業競爭日趨激烈和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環境變化,他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都會出現和產生各種困惑。因此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迫切要求。那么中等職業學校如何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是深化德育工作的必然,也是職業教育主動適應市場,面向未來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舉措。
2002年8月,國務院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加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要加強職業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決定”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即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又是人的全面教育的必要條件。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冷靜地面對現實;培養濃厚的職業興趣,掌握扎實的職業技能,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提升人際的吸引力與團結協作精神;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全面的健康意識,提高綜合素質,為以后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現狀。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5—18歲之間,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帶著憧憬跨入21世紀,但社會的變革、觀念的更新、市場的競爭、就業的壓力也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他們有的人由于興趣、情感、意志、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學習成績欠佳,中考失意,產生自卑;由于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高的期望給他們造成了過重的壓力和困擾。職業學校學生由于社會偏見和競爭壓力,心理健康表現令人擔憂:上職業學校出于無奈而不愿意學習;不喜歡所學專業;認為前途渺茫;缺乏信仰和追求;有強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對未來的人才市場和求職擇業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等。不擺脫這些消極心態的影響,職業學校的學生將很難適應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也將影響到將來的工作和事業。從長遠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養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三、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1、保持開朗愉快的心境。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調試能力,能及時排除各種心理壓力與心理障礙,經常保持愉快、自信、樂觀的心理狀態。
2、具有良好的個性,統一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熱情但不輕浮,堅韌但不固執,禮貌但不虛偽;具有堅強的意志,誠實正直的品格。
3、能順利適應環境與社會。思想觀念要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行為符合社會規范,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為現實社會所接納。
4、能與他人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并勇于與人交往,與同學及其他人友好相處,能準確認識自己并正確對待他人,能諒解、寬容他人。
5、具有奉獻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有熱愛本職,敬業精業,誠實守信,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精神。
6、有充分的理智,適度的情緒和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能用理智駕御并戰勝各種不良情緒,行為不過激。
四、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試能力,增強自信心,正確面對困難和挫折,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2、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識。學校應充分利用廣播、板報、宣傳欄、?n}講座、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等形式,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如不健康心理的危害,常見人格障礙及心理疾病的疏導與預防,如何克服人際交往障礙,正確面對挫折等,從而喚起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形成人人關心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3、創設心理陣地,開展咨詢服務。心理健康不僅著眼于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也要積極開展個別心理問題的預防、疏導和矯治。學?蛇M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設立“心理咨詢熱線”、“悄悄話信箱”、“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心理放松室”等心理陣地,為學生提供心理服務。
4、進行心理訓練。如社交訓練、心理穩定訓練、智力訓練、專題活動等,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心理教育環境。文化環境具有調節心境、陶冶情操、愉快身心的功能。良好的校容、校貌在潛移默化中,會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促進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可以擴大學生之間的交往,有利于改善和協調人際關系,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和競爭。
6、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強化學科心理教育觀念。作為學生主體活動的課堂教學,蘊育著豐富的心理教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調控學生的情緒,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安排適當的教學方法,達到激發學習動機、發展學生能力、培養良好情感等一系列改善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構成“激勵、合作、愉快”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走進課堂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只有當心理健康教育走進課堂教學活動之日,才是心理教育走向完善、成功之時。
五、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學生幾種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挫折承受力是一個人避免或減少痛苦、適應人生與社會、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基本能力。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尤其需要對他們進行挫折能力的培養和教育。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確看待挫折。一定的挫折能培養人堅強的意志,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提高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如果不正確看待,也可能使人消極悲觀、喪失信心、失去前進的動力,從而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其次,要教育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對待挫折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面對失敗的不屈性,面對厄運的剛毅性和面對困難的勇敢性,只有具備堅韌不拔的毅力,才能克服和戰勝挫折。
2、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要教育學生加強個性修養。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如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謙和熱情、正直誠實、克己忍讓等優良個性,對融洽和建立人際關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熱情真誠。熱情和真誠是一種強烈的人際吸引因素,它讓人有一種被接納感、被關懷感,體驗到人間最珍貴的感情。誰若能保持熱情真誠的心靈,誰就能更易結交朋友,贏得人們的好感。再次,要講究與人交往的藝術。要教育學生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重視第一印象;二是多談別人感興趣的話題;三是學會恰當地贊賞別人;四是把握交往的深度;五是學會變換自己的角色。掌握了這五點技巧,就找到了打開人際交往之門的鑰匙。
3、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現實的態度常具有朦朧的理性主義特點,往往只從自身出發,追求純真和善良,有意無意地認為或要求現實是完美的。然而當他們走出校園,面對復雜的社會,卻發現現實遠非想象的那樣,就會感到困惑和消沉。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意培養學生具有包容性較廣的性格觀念。只有面對現實,才能適應現實,才能調節自身與現實的關系。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呢?
、艓椭鷮W生確立目標,認識自我。目標的確定必須要和學生自身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能力特征相適應,如果目標確定的不合適,脫離了自身的實際,會使人失望、沮喪、失去信心,產生消極情緒。目標的確定,要讓學生通過努力能獲得成功,獲得成功能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產生自信心和強烈的不斷進取的欲望。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獲得的成功體驗對促進心理健康是極為重要的。
⑵教育學生正視現實,調整自我。教育學生應面對現實,以現實的眼光看待社會,客觀地評價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的條件,不能以自己的意愿來看待甚至設計社會,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便將來能更好地去適應社會。
、墙逃龑W生積極樂觀、完善自我。樂觀積極的態度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品質,是走向自我完善的最重要的特征。具有了這種人生態度,能客觀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以愉快的眼光去看待工作、學習和生活,并可消除很多心理障礙。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一是體驗現實的幸福感;二是學會寬容;三學會化消極心理為積極心理。只有學會逆向思維,換位思考,才能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待事物,以樂觀的態度去適應新的環境。
中等職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合理地安排教育內容,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